文章编号:1007-4961(2002)03-0203-04 武陵山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措施对周边社区的影响(河北省武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河北兴隆)保护区位于周边社区周围,保护区与当地居民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保护区的建立控制了部分生物资源,影响了当地社区的社会经济。 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对社区共管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资源保护; 周边社区; 自然保护区; 武灵山CLC编号:S759。 ;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 本文为GEF小规模科研项目“武陵山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联合开发管理模式研究”的一部分。
作者简介: 冯学全(1971年),男,河北省兴隆县人,1992年毕业于原河北林学院,现任武陵山自然保护区资源处处长,工程师。 雾灵山自然保护区周围群落环绕,其边缘和群落呈犬齿状、相互穿插状。 保护区与当地居民关系密切。 处理好与当地社区的关系,引导当地居民成为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力量,是做好保护区工作的重要内容。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控制了生物资源,必然会限制和影响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当地居民难免会与保护工作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 本文讨论了保护区内受控生物资源的现状、受控生物资源使用的现行规定及其对周边社区社会经济的影响第 17 卷 Vo. 与社会各界共同做好资源保护和开发工作进行了讨论。 武陵山自然保护区生物资源现状 武陵山自然保护区是一个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其保护对象为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和猕猴分布的北界。 面积14246,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植被类型为夏绿阔叶林,动物地理分区为古北界。 整个自然景观具有典型的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和北方山区的特点。 植物资源 全区植被茂密,群落类型丰富,垂直分布明显。
据初步调查统计,武陵山有高等植物168种,其中国家保护植物10种。 此外,还有200多种低等植物。 动物资源 动物群属东北亚华北地区古北界。 野生陆生脊椎动物56173种,其中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保护动物141种。 此外,还有鱼类、5种昆虫和菌类资源。 由于森林茂密,气候适宜,保护区内约有2500种昆虫自然景观资源。 由于武陵山悠久的历史、复杂的地质构造、奇特的地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宜人的气候环境,造就了丰富的景观资源。 全区共有景区4处,主要景观8处,景点102处。 武陵山保护区目前对控制生物资源的规定严格按照《森林法》、《自然保护区条例》、《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法》、《森林法》、以及《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河北省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等法规,同时报请地方政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以政府名义发布。发布《关于加强武陵山自然资源保护工作的通知》,该通知重申了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了保护各类资源的具体措施和保护区内禁止开展的各项活动。通知明确规定,严禁以任何形式破坏保护区内植物资源的折枝、采花、采药材、采籽等行为。 同时,保护区还根据实际需要,制定了科学考察、教学实习、夏令营活动和标本采集、护林防火、旅游活动等管理办法等自然资源管理办法。
通过上述法律、法规、通知、管理办法等规定,保护区内的各种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周边社区居民在传统落后的环境中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可以控制的。 生物资源对周边社区社会经济的影响及分析 武陵山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共23个行政村,人口15353人,总面积14983亩,林地面积9782 亩,林地面积 6288 亩,经济林面积 1369 亩。 森林覆盖率为48.82%。 社区经济以农林业为主,总耕地面积,年产粮食4551吨,年产水果139吨。 经济结构中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占44%,林业占38%,畜牧业占18%。 社区人均收入2837元,低于兴隆县2901元的平均水平。 保护区的建立限制了一些相对开放的自然资源,这对保护区来说是必需的,但对周边社区也有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禁止放牧:由于需要为保护资源,保护区内禁止放牧活动。 但集体林地和荒山面积小,轮牧范围有限; 牧草种类和数量少; 牧草产量低,零散的牛羊牧场萎缩雾灵山森林生态系统及管理保护,粮食有限,迫使当地居民逐渐减少存栏牛羊。 ,以畜牧业为主的居民收入下降。 2)禁猎:禁止狩猎破坏保护区内野生动物栖息地和繁殖的规定,对当地居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保护区禁猎直接减少了狩猎量并影响部分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是禁猎、没收枪支导致保护区内外野生动物数量增加,明显体现在危害农作物的鸟类和动物数量增加,如环-颈雉()、草兔()、猪獾(Arct-)、獾()、岩松鼠(s)、松鸦(-)等。
这些动物的增多影响了居民粮食作物的播种、生长和收获,导致粮食减产和经济收入下降。 3)禁止挖药材、采籽、采菇等:周边社区居民大多以采药材、采蘑菇、采籽、割条子、打柴为主要副业。 保护区的建立使得居民的这些活动受到限制,导致部分居民的收入减少。 4)禁止拾柴、伐木:周边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还比较落后,做饭取暖大多使用柴火。 保护区建立后,限制进入保护区拾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的生活方式,短期内无法适应。 同时,保护区限制木材采伐,直接减少了居民的副业采伐和木材走私收入。 在造林和封山造林方面: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保护区内大面积建成人工林,目前林龄已达40至50年,平均胸径16至16 20 厘米。 保护区建立后,限制砍柴放牧,封山育林。 乔灌草茂盛,使林区耕地越来越阴凉,造成粮食减产,直接影响居民农业收入。 保护区的建立控制着各种资源。 在生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的同时,也对当地社区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但在当地社区的经济结构中,种植业是主要产业,劳务输出是主要的副业收入,而其他副业只是部分居民的副业收入。 保护区内各种资源的控制并没有改变当地耕地的性质和条件。 同时,社区内大部分耕地都在村庄附近,距离保护区相对较远; 因耕作不便,部分耕地已荒废; 林荫和野生动物危害仅存在于保护区内及周边的部分耕地。
社区居民在区内放牧、打猎、采摘种子、采药、采蘑菇、打工等副业收入不占其经济收入的主要部分。 这些副业损失也可以通过改变养殖方式、劳务输出和旅游服务来弥补。 社区靠柴火取暖做饭的习惯,已逐渐被电力、液化石油气、煤炭所取代。 虽然有的还在用柴火,但保护区外的集体山地农场完全可以解决他们的柴火问题。 保护区内生物资源控制不影响其经济林部分,经济林远离保护区。 社区加工业使用的植物资源只有极少部分来自保护区雾灵山森林生态系统及管理保护,资源的管控并未对其产生太大影响。 综上所述,保护区内受控生物资源对当地社会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影响不大。 同时,由于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保护区的旅游价值得到提升,保护区生态旅游的逐步发展为当地带来了不小的收益。 收入。 社区共管建议 保护区周边社区居民在自然保护中具有双重性,既是保护者又是破坏者。 如何将社区居民从破坏者或被动保护者转变为主动保护者,消除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矛盾,使保护区与社区共同发展、共同管理,对保护区和周边都有重要影响。社区。 根据武陵山保护区实际,提出以下建议。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社区居民的自然保护意识 现阶段,当地社区居民受限于传统观念,或多或少地以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维持生计。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因此,有必要采取多种方式、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结合社区居民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挖掘社区居民的潜在动力,使之升华为强大的力量。积极保护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做好保护区“插花”区的退耕还林工作。 保护区建立之初,为照顾居民生产生活,保护区内原有耕地仍由居民耕种,形成“插花区”。 但随着森林面积的增加,保护区内野生动物的增多,“插花田”因树木遮荫和动物危害的影响,粮食产量逐年下降。 因此,保护??区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国家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改变社区居民的种植结构,同时协助当地政府做好退耕还林工作。 改变当地居民的养殖习惯 目前,居民的收入主要靠放养散养山羊,但散养效益相对较低。 山羊的放牧对林地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尤其是封闭林地和幼林地。 对社区居民进行教育培训,将其转圈养,解决其品种、技术、饲料等问题。 开展生态旅游,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武陵山保护区自然环境优雅,自然景观优美。 是旅游避暑胜地,吸引了大批京津冀游客。 保护区可以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扩大旅游规模,使当地社区充分参与旅游开发和旅游服务,增加经济收入,弥补因控制生物资源而造成的损失。 这也是对居民保护资源的物质奖励。
这样,社区就可以逐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从而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使社区得以快速发展。 发展保障,提供更多劳动收入。 保护自然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 仅靠一些部门和组织是保护不了生物资源的。 保护区在利用自身资源进行保护的同时,要广泛吸引当地社区居民参与护林防火、资源保护、森林经营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等保护事业。 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发展保护事业,也可以让当地居民充分认识到自然保护的重要性,同时增加劳动收入。参考资料:兴隆县统计局。 1999年兴隆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统计[R]. 2000. 李春秋. 陆生脊椎动物研究[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主编
***生产不锈钢盘管,冷媒换热管,冷水机热泵管,雾森人造雾管,不锈钢水管,覆塑管,精密管,管件等,添加微信18929965023 免费寄样(备注:公司名称,联系人,电话地址,快递费我公司付!)***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312790195@qq.com或下方在线留言,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omasabt.com